可是,成癮物質及成癮行為會讓依核出現生理變化、劇烈提高多巴胺釋出量,因而過度刺激個體的欲求迴路。
又或者他們自己也未決定是否要回來。首先這是淨移出,扣除移入後的數字會更高。
不過過去中國大陸留學生畢業後留港的比例不高。換用統計處的算法,只要你在過去六個月內有一個月在香港,都不算已經離開,所以他們的數字低很多:但從2020年7月到2022年6月的淨移出也有廿萬。今年八月則出現了一波之前未見過的回港潮,有超過18,000人的淨移入。當然現在中國大陸經濟也不好,留港可能會變成較佳選擇。把兩套數字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粗略的估計,這一波移民潮至今有二、三十萬人離開,是個合理的假設。
但除非出現很大規模的改變,依這些東拉西湊去補回年輕人的外移,恐怕不樂觀。而當明知有困難還是要離開,顯示的其實是香港的問題也不少。爸打麻將的老戰友,好幾位叔伯伯都要投給「捍衛中華民國」的新黨候選人趙少康,最後當選的是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
身兼「國統會主委」的李登輝,唱了十二年「統一」的調,一卸任總統,轉身成了台獨精神領袖。汪叔叔眼盲,無法重拾筆桿,部隊微薄的退休俸撐不起一家大小的生計,汪媽媽開起了小麵館,賣麵條包子饅頭,貼補家用。」再問一次,答案一樣。還記得最喜歡頭兩句,特別是「四萬萬」。
「犯錯誤」的是我,投了陳水扁一票。盲人攜妻偕子逃難已經很艱困了,兵荒馬亂,到台灣的船票一票難求,汪叔叔竟能率領從各地逃到廣州的數百位盲殘傷胞,為大家找到船,渡海來台。
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點燃了戰火。文:尹乃菁 父輩們的黨國魂 二○一五年四月,我在陝西「西安賓館」的房間裡整裝行李,準備待會兒到咸陽機場搭機回台灣。爸爸雖然對李登輝有質疑,但還是遵照黨部指示,決定投給國民黨提名的黃大洲。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將仇報。
我問爸,如果知道加入國軍,會在一九四九年來台灣、再也見不到祖母,還會加入國民黨嗎?沒有任何遲疑,爸說:「會。不只父親,隨國軍來台、我的「父輩們」,幾乎都不是莫名其妙被「拉伕」抓進國軍部隊,而是在他們人生最璀璨的青年歲月,選擇加人中國國民黨。我的「父輩們」,雖不是將領,個個都是在對日抗戰、國共內戰,鮮血與砲火中百死一生,跟著蔣介石到了台灣。〈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熱血歌〉、〈中國一定強〉(歌八百壯士)、〈杜鵑花〉......我聽到父輩們唱,學會的抗戰歌曲很多。
......」這是在「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譜曲、韋瀚章作詞的〈抗敵歌〉。爸爸的袍澤故舊、親戚長輩們,沒有因為來台後的處境跌宕,失了對黨國的忠誠,在蔣介石過世前,儘管他們早已雪亮地明白反攻大陸是難以實現的口號,但反共意志沒有動搖,他們更是從基層地方選舉、市議員選舉,縣市長選戰,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國民黨的「鐵桿部隊」,黨要他們投誰就投誰。
爸和汪叔叔在戰後的中國離散,生死不明,不敢想會在台東一家小麵店再握到彼此的手,相擁而泣。一九四九年節節敗退的國軍到了撤離大陸的最後階段,汪叔叔、汪媽媽帶著五歲的兒子,從江蘇千辛萬苦地到了廣州。
爸到台東出差,找小飯館果腹,就這麼巧,走進了汪媽媽的麵店。我有點不可置信,問了第三次:「真的不變嗎?還是會加入國民黨,加入國軍?」爸毫不猶豫回答:「會為了常常重溫這種美好的感受,所以我們只要有機會就要去糾正別人。因此,你在套話的時候,要時時提醒自己:說錯話沒關係。」(推定陳述)此時這位女同事的反應只會有兩種:同意他的說法,或者糾正他並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如果她真的有拿到的話)。被糾正後,我會裝作有些不好意思,然後大方接受學生的糾正,並稱讚對方上課很專心。
在很多案例中,一個人若是不在乎問話的人的看法,或是不在乎自己說出的話會被如何利用,通常都會很自在地聊。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人被稱讚就會覺得自己很棒、很特別,此時被稱讚的人往往會進一步提供很詳盡或甚至敏感的資訊來證明他們值得受到讚賞。
這招可同時發揮好幾項作用:第一,糾正我的學生會覺得受到尊重和肯定,因此有助於營造我們之間的和諧氛圍。無論是因為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獎金,還是自己的名字被寫在本月最佳員工的公佈欄上,都是很棒的肯定方式。
我講課的時候就常常用故意犯錯這招。」在對方感覺十分愉快的情況下結束這一回合。
為了維持競爭力,產品研發一般來說都是機密,但對這位無意間聽到消息的人來說,只要他個人對這個新產品沒有時間或金錢方面的投資,他就不會覺得有必要保密,就算有人曾經告知他產品研發的事情要保密、不可對外人言說,他還是有可能洩漏出去。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證明我們跟別人一樣厲害、或者比別人更厲害,這個方法就是在別人講錯話或提出錯誤訊息時去糾正他。糾正他人的衝動可說是雙面刃:人會有糾正他人的衝動,但另一方面,人也很難故意說出自己明知是錯誤的訊息,因為這麼做很傷自尊心,讓自己的地位似乎低對方一等。我們都很喜歡聊別人的事情,好讓其他人知道我們是所謂的「知情人士」。
然而,我們更看重的是他人直接給予的肯定,尤其是來自好友、同事或主管的肯定。」 不過,套話的人想使用這項技巧必須暫時拋下自尊。
有一次我同事想要打探系上另一位女教授是否也收到考核獎金,如果有的話,金額又是多少(底薪以外的加給資訊並未公開),於是他走向那位女老師說:「嘿,有傳言說妳沒拿到考核獎金耶……讓我蠻驚訝的。授課時,我一開始會故意犯一些很小的錯誤,不至於讓學員質疑我的專業能力,例如把某個字唸錯或是在黑板上拼錯某個字,學生都會立刻糾正這些小錯誤。
套話者也是人,也跟一般人一樣會有糾正他人的衝動,也不想低人一等,這樣的心態會讓套話者很難故意說出有別於事實的錯誤訊息。我拿到的是你說的金額的兩倍。
妳的確該拿這麼多獎金。天性3:人都需要被肯定 我們所有人都很希望自己的表現或成就能受到肯定,但有些人特別渴望被肯定。但從反面來看,若懂得利用套話對象的自尊心,也能大幅提升套出真相的機率。」接著我同事又說:「我聽說每個拿到的人都收到三千元。
光是簡短稱讚某人工作做得很好,都有可能因此獲取豐富的信息。現實生活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某人在自助餐廳無意間聽到同公司另一部門正在研發新產品的消息。
」(這個技巧稱作「第三方觀點」,之後會討論到) 女同事聽完搖頭糾正他說:「不是吧。她立即反駁:「我有拿到啊。
我們糾正他人的時候,會顯得我們高對方一等,這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很厲害。」那學生立刻回嘴:「其實我是大…」講到這她硬生生停住了,然後咬著牙說:「不行,我忍不住,雖然我知道你的意圖,但我就是很想糾正你。